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

社會學之始(後)



社會學所稱的客觀由何而來?答案在「相互主觀」。






承前閱讀:
社會學之始(前)





三、古典學者

1. 孔德
法國學者孔德(Auguste Comte, 1798-1857)首倡「社會學」(Sociology),出生於法國大革命後的孔德,成長歲月面對的是動盪破敗的法國,因此他揚棄了神學這種不切實際的學問,而以切身所在的「社會」作為研究對象。


最早他將這門學問命名為「社會物理學」,之後才改成今日所熟知的「社會學」。而從命名我們也可發現,早期的社會學有相當濃厚的自然科學與實證主義色彩。


2. 史賓賽(H.Spencer
A.提出社會達爾文主義,時間是19世紀,是英國最強的年代,有可能為英國帝國主義做理論背書。


B.有機類比說
將社會比喻為有機體,但有瑕疵,差別在:
a.聯繫程度:在生物中連帶關係非常緊密,但社會則否
b.聯繫管道:血管、神經……真能以權力、貨幣之類的替代?
c.是否反映:生物系統哪裡有問題,馬上知道,但社會系統出問題的部分卻不一定瞭解。


四、客觀?
相較於社會學早期理論家以自然科學(物理、生物)為喻,強調社會科學的「科學」成分,也就是和自然科學一樣有絕對客觀的原則存在,但隨著時代推衍,近代社會學者發現研究人的學科和研究物的學科畢竟有所不同,因此社會學(與社會科學)極難有「絕對客觀」這件事。


那麼社會學所稱的客觀由何而來?就在於「相互主觀」。


延伸閱讀:
並存文化

全台灣最優質的報紙可以這樣寫嗎?
 

社會學之始(後)






---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