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

GXR之貳:斜光到曉穿朱戶


R0012492




本文揭示GXR輕巧且高畫質的鏡頭的構念,並表揚其秀異的操縱性。但本文與前文均以開發者的角度立論,然則此劃時代的相機其真正性能如何?將在次文揭曉。







承前閱讀:
GXR之壹:惟有西湖波底月

        本文接續說明GXR特出之處。


一、鏡頭

po1_img2


po1_img7
本文相機圖片除特別說明外,均取自Ricoh網頁。


        自開發商的圖片,我們能理解「交換鏡頭單元」(camera unit)的特色,亦即打破「感光元件內含於機身中」此亙古常識。GXR機身中並無感光元件,而將之置入鏡頭間,成為獨樹一格的「交換鏡頭單元」。


       然則,何以大費周章,當換鏡頭時連帶更動感光元件?理光的答案是──為了追求小型相機中極致的畫質


        稍有知識的操縱者皆知鏡頭乃攝影之命脈,且鏡頭的素質與體積呈正相關,因此這是體積與畫質的兩難。


        對此兩難問題,M4/3體系的回答一如其主導公司的弊案,他們選擇了修圖,亦即數位修正這種「新時代」的解決方案,其結果為產出諸多不可思議變形率魔影紫光塑膠、玻璃透光管


        以市場論,數位修正獲得成功先例後,隨之各式煞气XDSLM也沿用這種cost down手段。廠商以「追求小型化不得不犧牲光學品質」為由教育消費者,許多人也不疑有他地全盤接受,但對於「追求低廉電費不得不興建核四」、「大埔四戶妨礙交通」此遁詞,是否有其餘方案?


有,答案正是GXR的「交換鏡頭單元」。


        順著開發商的看法,以思想訓練探討研發部是如何解決素質與體積的兩難


        首先,正視此現象,並研究其問題成因


A. 鏡後距


        鏡頭無法達成小型化高品質的目標,乃因可交換鏡頭相機的卡口直徑、後鏡片與法蘭距等問題。


        既曉緣由,接續消除障礙即可。但要取消卡口,且可換鏡頭,唯有將感光元件與鏡頭一體化。遂之誕生了鏡頭單元的雛形。


B. 鏡片物理距離



        接著問題是,其他類似的標準微距鏡,如Canon50mm F2.589枚、Pentax 50mm F2.878枚、Sony 50mm F2.867枚,而A12微距模組是最多的89枚設計。先是這些鏡片的物理體積,再加上排列的間隙,廠商要如何縮減體積?



        此時,A12的微距模組活用在GRD時代令人熟悉的沉筒式鏡頭,亦即電源關閉時,鏡片組內縮,達到收納時大幅減低體積的功效。


C. 低通濾鏡

    
    大多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前均覆有低通濾鏡(Low-pass filter, LPF),其功用是阻擋莫爾紋,但威脅是降低相片的細節。


        既此,先拆掉低通濾鏡,再實施數位補正,本提案如何?


        2006年,一家名為Leica的廠商在其代表性相機M8,為我們示範了拆掉低通濾鏡的可能性──全球召回


        因此GXR的研發過程中,放棄了拆掉低通濾鏡的想法,取而代之的是LPF的與鏡頭的最適化。


        由於可交換鏡頭機身的LPF需因應各類不同鏡頭,因此會以最強的厚度因應,但A12模組的LPF可說專款專用,因此與其他相機相較,達成消除莫爾紋與兼顧銳利度的雙重功效。


        滿足以上條件,成功地讓A12成為小型、高畫質的鏡頭。


        附帶一提,在本文完稿的2013年,多數廠商均採薄型,甚至拆掉LPF的方向前進,但自M8成為相機史上的瘤正紅之後,GXR是正面迎戰LPF的第一機。


二、快門&防塵對策


        GXR的快門亦有妙著。


        由於沉筒式鏡組設計,關機時尾鏡片是貼近感光元件的,那快門組何在?


        由於一體化設計,因此A12採取了與SLR系不同的鏡間快門設計。但究其實,是鏡間與電子快門混合設計。[1]


鏡間快門的特性是無法實現高速快門,早年機械相機的極速大約1/500左右,由於GXR是混合式快門所以可再提昇速度:F2.5快門為1/1000F221/3200。但最高速度和OM-D1/4000)等DSLM相較也有所不足,特別是需要大光圈高快門的時機。但鏡間快門的優點是閃燈同步時間無限制。


po1_img6


此外,目前業界最有效的防塵對策是Olympus的超音波除塵,但GXR採取不同作法,
使氣密式設計,意欲直阻灰塵於外,這是活用其感光元件一體化的靈活思考,其收效如何,將在次回說明。


三、外裝&操縱性


po1_img8


        GXR全機身由鎂合金打造,剛性與握感極佳,較其餘cost down的塑膠機殼,或塑膠混搭金屬的拼貼混搭相機不可同日而語。最大特色是雖無防水等級標示,但比號稱防滴(卻只有最弱IP1)卻仍進水的OM-D更可信賴。


        至於操縱性,這是GXR的看家本領,其控制能力遙遙凌駕GGFEPEPLEPMOMNEXNXXEOS等各式DSLM


        儘管原廠設計了DIRECT螢幕功能[2],但若自訂快捷鍵應用得當得,此功能將無用武之地。


po3_img7


        首先,機背十字鍵中可將左右兩鍵設為自訂功能鍵12Fn1Fn2)。再者,繼承GRD系的傳統,Adj鍵還可自訂四種功能,再加上連變焦鈕也可以當成自訂按鍵──A12無變焦功能,因此變焦桿可挪為自訂按鍵,這是簡單,但非常有效的功能。因此共有七項快捷鍵,以一般常用的ISOWB、檔案格式、過片模式、AF/MF切換等功能來說是綽綽有餘了。




style_img
(3)


        接著是位於模式轉盤(Mode dial)上的My Setting1-3,本操作非常方便,未觸理光者恐難領略其妙。舉例而言,平常拍攝模式為M模式的彩色照片,但若先加以設定,只要轉成My 1,就瞬間成為M模式的黑白照片。當然設定功能不僅止於此,更多的巧妙設定等待用戶自行創造,這是非常自由且迅速的攝影體驗。由以上這些小小但極端便利的自訂按鍵與設定,讓人清楚瞭解這是由攝影者所開發的相機。


        對照組如自稱高級機,但恐只價格觸及水準的OM-D。儘管該機提供了四組My setting,但完全沒有獨立按鍵選擇,就算指定Fn1鈕為My setting設定,但癡愚逆障者為──操作者必須持續按壓Fn1鈕,該設定方得維持動作。


Olympus_EM5_exterior_10
OM-D背視圖,Fn1以很小的體積出現在很邊角的地帶。


Olympus_EM5_exterior_13
大拇指指腹左方是display鍵,按壓位置為Fn1,另本圖以手為比例尺,說明按鍵位置與大小。


實際使用說明:設使指定OM-DMy setting 1為黑白模式,且將之指定為Fn1鍵,其後欲用My setting 1(黑白模式)時,必須全程按壓既小且難按又置於不就手位置的Fn1鍵。


        如此對比GXROM-D,雖都有My setting功能,但功能性高下立判。GXR備獨立轉盤,一轉可行;但OM-D不只欠缺獨立轉盤,連快捷功能鍵都要與其他鍵搶位,遑論Fn1鍵難使。


        以操作性總結,若設定得當,只需要用一把右手就能快速掌控諸如ISO、光圈、快門、WB……等攝影參數,可說是完整的單手相機,因此左手便可自由活動,能達成用DSLR所無法辦到的攝影姿勢。


R0012492


        攝影時幾近無環境光,僅有右下角非常微弱的看板燈[3],就曝光來說,可直接忽視。此時當然可用外閃,但除了外閃等無想像力的解法,是否有公式以外的答案?於是右手握相機,左手以就地簡易照明設備補光。



        遷就補光方向,導致無暇顧及構圖,如此印記留在相片之中,是為相片的紀實性格。儘管畫面稍欠穩定感,但僅GXR這類完全單手相機才能留下的作品,因若操DSLR系相機,遷就低光源的雙手持特性,勢必得擊發外閃,因此光線的密度與質感也就隨之而變。



        總結本文,揭示GXR輕巧且高畫質的鏡頭的構念,並表揚其秀異的操縱性。但本文與前文均以開發者的角度立論,然則此劃時代的相機其真正性能如何?將在次文揭曉。





相遇與離別的行星(四:火刑台的巫女






[1] 最高速快門對強光拍照時會出現高光溢出。
[2] 類似Olympus的「超級面板」,細節將在後文說明。
[3] 本圖為RAW調整色溫轉檔而成,為此,將在後文說明本機的WB特性。



---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