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

修行在個人(八):月下夜想曲




10621747_929818660368618_524411405_o

C.U.W(理財專家):

豐富的衍生主題攝影趣聞,這些或許都不是坊間攝影教學的速成配套內容,卻一點一滴了豐富了我的攝影概念與思維,了解為何而拍,了解我想表達的要怎麼拍。其中的差別大概可以用專科生與大學、研究所畢業生程度的差異來形容。






承前閱讀:



Gary(新聞轉身資訊業):

        除了基礎攝影知識外,自己在這堂課上領略最多的,還有該如何面對人生熱情與所愛


        回顧起幾年前開始拿起相機的動心起念,無非是想為自己生活留下紀念,與周遭親愛的人們分享。對我而言,當時拍照的感覺是熱情與純粹的。不論作品好看難看,自己都能坦然以待,畢竟那就是我。


        但往後好長一段時間,自己的攝影路卻走入了迷失。開始與其他拿著相機的人們交流後,不滿足的盲目比較心態卻淹蓋了過往的純粹。比較器材比較後製比較人像比較景色,當這些念頭佔據了我對攝影的理解後,眼中看到的只有對外物無止盡的不滿足,卻未曾進一步內省攝影對自身的連結與意義。在這段時間,拍得照片雖多,卻沒深刻坐下省思一張作品的勇氣,而那初始純粹與滿足,也早不知消散到何處。


        若非有足夠的自知與內省,人往往易在隨波逐流中迷失自己。有些我們曾自認所愛的事物,愛的倒未必是那件事情本身,而是沈溺於他人肯定眼光與器物的迷戀,透過這些來肯定自己而已。而我認為,真正所愛應是透過瞭解與自省,逐步定義出其與自身連結、意義何在;並且花下心力經營,好壞與否、他人怎麼看待,都不再是退卻的藉口。知道自己一點一點地持續向前,就已足夠。


        其實在開始上歐老師的攝影課前,自己是處於因迷失而害怕再次面對攝影的心態。但我想若非經過失落,我也難以意識到攝影對於自己的價值為何。在這三個多月老師著實給了我不少,而接下來就是我自己的努力了。




***

H. L(哈佛博士生):

我之前有去問過﹍﹍攝影班,那時是Dust 600剛出的時候。當時﹍﹍的老師說新課程配新相機,指定要買這台,說這樣子大家都用同一台教起來比較方便。


可是我就想:初學者一開始就買這麼貴的單眼不太好吧,而且我有在玩攝影的朋友說這台會入塵。


現在想想,還好當時沒去,來的是這裡


編按:為免困擾,文首兩空格由編輯者消音,但詳情可於課堂得知。另,由於作者身在異國課業繁重,在此先登初版心得,完整版心得尚待來稿,若為英文,則由老師翻譯。



***

C.U.W(理財專家):
修業心得:


我的第一部DC2003年購入的CASIO EX-Z4,喜歡拍照這檔事開始萌芽。


第二部DC2007年入手的 RICOH GRD II,開始瞭解光圈、快門、ISO及白平衡等等較基礎的攝影參數。


2009年,人生第一台單眼入手,Olympus E-520 +12-60
2012年,隨波逐流,再收一台 Olympus OM-D,使用迄今。


算一算,把攝影當作主要興趣已經五年有餘,中間有上過其他老師的課,也學著那位老師堅持不後製的原則來磨練自己的攝影技術,在親朋好友眼中,或許已可算是「會拍照」的人,也自認為扛相機出門一趟,應該都能有幾張還行的照片。


問題來了,我為何還要來上Aura老師基礎攝影I??


由於之前攝影班同學(政&景二寶)的推薦,年前我已經上過歐老師的人像班,了解了老師的教學風格、方式,還有相當豐富的衍生主題攝影趣聞,這些或許都不是坊間攝影教學的速成配套內容,卻一點一滴了豐富了我的攝影概念與思維,了解為何而拍,了解我想表達的要怎麼拍。其中的差別大概可以用專科生與大學、研究所畢業生程度的差異來形容(歐老師後來有糾正是職校生)。[1]


然後,本學期(基礎攝影I)終了,感想?


歐老師的課程相當有系統的帶學生入門,同樣的深入淺出加旁徵博引以及同樣親切的態度,我期中還曠兩堂課去了一趟國外旅遊,當然,拍了相當數量的照片回來(每次旅遊都是一次拍照技術的試煉好有趣 =,.=),review照片曠日費時,但每每驗證課堂所得與回想拍照過程及成果,興許的攝影概念與想法就存在我腦海裡了,課堂吸收的知識就像對花草的養分,投入不一定等於產出,但一定會有效果日久見其功


這不是相信的力量,這是持續學習的力量...



10621747_929818660368618_524411405_o



***


D. C(學生):

來了很後悔

後悔怎麼沒早點認識老師











延伸閱讀:





[1] 補充一點,完整的說法是:「如果只教工匠技藝的話,那就跟高職生一樣了。因此我在這裡上課,是把帶研究生的方式移植過來,希望教的不只是工匠技藝,還有還有攝影之後的文化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