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

GRD之伍:吳中張翰稱達生



R0071081


而需要或喜歡GRD5的,是什麼樣的「你」呢?










(一)McLuhan

這台相機推薦嗎?

        回應問題前,先來討論一個McLuhan的課題。你聽過麥克阿瑟、麥克傑克森,但也許沒聽過麥克魯漢(Marshall McLuhan, 1911-1980)。若傳播、新聞或社會背景的讀者,有可能在大學課堂中聽過他,系上老師會介紹他是傳播學者。並說他提出「冷媒介」與「熱媒介」;說過“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”的名言[1]

        但那並非他的核心,他也不以傳播研究者自居,若我們只以中華民國的「學者」去理解他,可能很難接受他上過PlayBoy專訪的事實。


        比起冷熱媒介或是媒介即訊息這種模稜兩可的口號或比喻,更重要的是他的邏輯推演。例如今日耳熟能詳的「地球村」(global village)就是他創造的名詞──在還沒有網路的年代。而與本系列最終回相關的,則是「媒介是人的延伸」,但很遺憾的是由於教師素質問題,許多本科系同學直至畢業或終其一生都無法理解含意。

R0790121



新聞是我的延伸?」、「廣告是我的延伸?」、「什麼東西啊!!


        師承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中華民國傳播教育體制,會把media固定譯為「媒體[2],白話一點講就是廣播、電視、報紙、雜誌或網路之類的體制,但究其實,無論是廣播、電視、報紙、雜誌或網路,其實都是「大眾媒體」而非「媒體」本身。


        就像攝影不是相機與鏡頭一樣,瞭解一種藝術或學門時,得從根源著手。例如photography的語源意是「以光作畫」,而非器材崇拜與暴露女性。而media原意其實是神與人的中介,有連接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通道之意。[3]


        只有回歸字義本源,我們才能理解McLuhan的思考邏輯:使用者與器物的交互關係,會形塑使用者的世界觀



R0110530







(二)媒介

        所以「媒介」並不限於「大眾傳播媒介」,而是你所生活、使用、學習、交通……所操持的任何器物,都能說是「媒介」。以攝影來說,最主要的就是相機。因此選擇前,我們得瞭解GRD5這項媒介的特性:


1.     輕便的口袋型機身
2.     絕佳的操縱性
3.     秀異的畫質
4.     ADC中最佳的續航力
5.     以全手動發揮潛能
6.     發售初期的高售價
7.     無法變焦的廣角視角
8.     脆弱、會自爆的機身


由以上的特點可知:這是適合熟練者的機身。為何?不在高水準的定焦鏡,而是低劣的製造工藝。若初學者遇到當機故障等問題,會不知究竟是自己的問題或器械本身問題,這點請新手務必注意。


過往GRD2發表時,理光稱該機是「銳利的小刀」[4],意指其便於攜帶、畫質優秀之意。在此基礎之上,我稱GRD2 “ Kris Naga ”[5],特色是鋒利、美觀,但易折,此特性至GRD5依舊不變。

        另一傳承特色是從銀鹽時代不變的廣角定焦。曾在GRD2文提過:這種廣角鏡可說是勇者的視角,因為用一般的感覺去拍照,所有的物體看起來都會變小,因此用戶必需比平常熟悉的距離,再更進一步。


        新聞攝影中有一句常被誤解的名言:「如果你拍的不夠好,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。」此先不論其語境脈絡與涵意,純就字面理解的確也正好成為GRD5的使用器械與註腳──無論是本機、攝影或人生,都要更進一步。

此外,常識認為廣角鏡適合街拍與風景,但不適合人像──特別在喜歡用「人像鏡」[6]的本地。然工具之為物,並無絕對適用與否的問題,只需善用光線,DC一樣有不俗的表現。


R0080185





R0080143






R0071081







(三)人


所謂的攝影,也就是自己。


        McLuhan的「媒介延伸說」,其實是問「我是誰」,而攝影者,甚至所有藝術者都無法迴避這問題。但此議題太廣太深,先從最簡單、最物質的部分發進──也就是你選擇何種攝影器材

        選擇某項器材,通常有兩種來歷:一是聽從建議;二是自行選擇。


        且先不論聽網路大大或相機名師推薦而買的器材。因為那都是別人「推薦」你購買的器材,如此只是單純順從上位者的指導,不存在任何自由意志。要研究的是你自行選擇所購置的器材。也許一開始還沒辦法,但只要繼續向前走,走到無須倚靠他人時,這樣的器材就能反映自己的攝影類型與主題。

        舉例來講,若你喜歡人像,可能就有閃燈、反光板或大光圈鏡頭;若你喜歡風景,可能就有腳架、偏光鏡或減光鏡;若你喜歡拍小物,可能就有微距鏡、環閃或小棚。這就是攝影自我論最外在、最物質、最簡單的解釋。


而需要或喜歡GRD5的,是什麼樣的「你」呢?

R0110579





        一般相機文在此會寫下諸多讚美消費者的形容詞,激發你購買的慾望。但想想瘦身美容美妝廣告:代言人並非是用了產品後才變成那樣,而是因為他外表長那樣(+相片修那樣),才代言廣告。同樣邏輯的是:並非拿了某台相機就能拍出討喜的照片,而是因為收錢大大們本來就拍成那樣(+相片修成那樣)所以觀眾才會看到那些圖配字後說「好毒好毒~~」、「我受不了啦~~」或「毒發身亡啦~~~~」是的,那是很毒,但希望讀者知道那是什麼毒。




(四)延伸


研究media時,最少會切成「形式」與「內容」兩方面。同此邏輯,也分成兩方面解體相機:以「相機」而論,本機擁有隨身機裡數一數二的畫質;然就「工具」而論,欠缺了身為工具最重要的關鍵可靠性

這是一台哪裡都可以壞、壞哪裡都不奇怪的相機

R0801070




這台相機沒有觀景窗、沒有變焦、沒有人臉辨識、沒有藍牙、沒有wifi、沒有GPS、沒有最速對焦、沒有微笑拍照、沒有高速連拍、沒有合理的售價、沒有觸控螢幕、沒有場景模式、沒有防手震、沒有標準背帶孔、沒有暗部擴張、沒有MF環、沒有多彩的機殼、沒有充電器、沒有標準USB接口、沒有防水、沒有防摔、沒有翻轉螢幕、沒有可靠的品質、沒有密閉的鏡頭、沒有正確的翻譯……

一切近代相機該有的功能、噱頭或耐用度,它都沒有


這種感覺,不跟單車很像嗎?那是一種不靠電、不吃油的極簡交通工具,簡單除了你的能源外,它一無所有。且現代單車,無論在空氣力學、材質選擇與驅動系統都已至進化的頂點,所以要更進一步去到前人未踏的世界,只能寄託在擁有無限可能性的駕馭者上。


        騎士與單車的關係,就像影士與相機的關係。騎手會依據自身的體格、路線的差異而選擇不同的單車;而攝影者也會依照自身體格、路線的差異而選擇不同的相機。


        所以「這台相機推薦嗎?」的問題同樣可分成「媒介」與「人」兩面思索。本系列文是針對媒介面解體剖析,但關於人的問題,端視你是何種攝影者而定。「這台相機適不適合我?」這問題的根源其實是「我是什麼樣的攝影者?」誰是我?我是誰?只要瞭解的話,就能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相機。


當你做好通盤考量,仍舊決定選擇這台高畫質、高故障的皆無相機之時,想必已經了解自己。這世上沒有最好的相機,但完成選擇後,就能發現在此路線上適合你的相機。


單車的速度與距離,不靠車,而是你。


攝影也是。



R0060382




感謝S君。




再會。




延伸閱讀:






全文索引:











[1] 政大新聞系某屆系服引用此名言,但把字打錯了。
[2] 「媒介」與「媒體」看起來是同義字,但對新聞研究者而言:這是完全不同的東西。
[3] 可參考希臘神話中的Medea故事。
[4] 同期的GX200,原廠稱為「多功能瑞士刀」。
[5] 說明可見此
[6] 一般指擁有大光圈或極大光圈的85mm-135mm的中望遠鏡頭,照片特色是只有人(或人的部分)清楚,背景不管是巴黎或八里都難以區辨。





---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