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

大眾傳播理論:基礎、發展與未來



R0012544


        我不知道中學或國小的同業是如何向學生描述「成長」這母題,但多半是美好的想望吧?但以研究所教學來說,成長一如自由,是歌頌起來美好,身經來卻殘酷的儀式──通過儀式。








書名: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: Foundations, Ferment, and Future.6e(大眾傳播理論:基礎、發展與未來)
作者:Stanley J. Baran, Dennis K. Davis
譯者:施琮仁


承前閱讀:

        在〈媒體ING〉已述及下回要介紹的是美國研究所用的教科書,就是這本。說明之前先提到版本資訊:本書原文最新版為第七版,版權年是2015年,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。

        從大學部進到研究所的話,一定會有「成長」的喜悅吧?

        我不知道中學或國小的同業是如何向學生描述「成長」這母題,但多半是美好的想望吧?但以研究所教學來說,成長一如自由,是歌頌起來美好,身經來卻殘酷的儀式──通過儀式。

        光從教本來看,《媒體ING》充滿各式各樣彩圖,舉例也多半從生活著手,但《大眾傳播理論:基礎、發展與未來》(後稱本書)不但沒有任何彩頁,連插圖也沒有。

        你碰到的不再是「數位電視」、「手機上網」、「盜版爭議」這種社會上碰到的詞,而是「禮俗社會」、「法理社會」、「有機連帶」、「機械連帶」這種社會學名詞。

靠背,我來讀傳播又不是社會!!
     
但除了社會學名詞外,佛洛依德、達爾文、孟德斯鳩、哥白尼……這些意想不到的人都會出現在傳播理論中,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?

成長的第一步,就是要認識知識圈以外的知識。

        然而,認識知識圈之外的知識,這是勞累而非殘酷,是任何工作都會遇上的。「殘酷」的到底是什麼?

        以前補習班老師講得好棒,讓自己瞭解過往未知的世界:原來那就是北美傳播理論、原來SPP可以解釋閱聽人、原來布西亞的物體系就是這樣、原來什麼後現代就是擬像、原來SMCRE就能涵蓋傳播的一切……

原來以前信以為真的知識,原來經不起半點推敲。

        以上是在傳播理論時會瞭解的真相,如果你還加修新聞史專題,更會發現吳鳳、孫文、蔣介石、蔣經國、余光中、孫運璿、朗靜山、秋海棠、經濟奇蹟……那些都是幻覺或者謊言,如果以傳播專業術語來講,那叫「宣傳效果」

        既然介紹傳播專書,因此請有書的讀者打開本書第四章〈宣傳與媒體理論的發展〉127頁:

學生一開始當然會對反制宣傳策略興致勃勃,認為這種爾虞我詐的諜對諜既緊張又刺激。……但興奮沒幾天,他們會開始發現自己一生中竟然暴露在這麼多謊言之中,被別人的話術牽著鼻子走還不自知,……(後略)

        美國教師要幫學生除魅的的內容不同,但促成同學理解真相的新聞學意旨卻並無二致。在這過程中的陣痛,卻是張開真實之眼的必經之旅。

        提到這點,讓我想起一位簡直就是「音樂少年」這名詞楷模的同學,當年他在課後提到「在那天,確實感受到成為大人」是聽到佐田雅志〈恋愛症候群〉的瞬間,在那之前,他深深為〈戀愛症候群〉而動容。

隨著成長,美好的幻想也劃上句點。乾淨的能源變成了公害的恐怖、義士淪落為殺人犯、革命被指為恐怖活動,藝術家其實是兇手……儘管真實並不溫柔,但身為真實求道者的我們,也只能背負這份悲傷,繼續向前走。







延伸閱讀:



---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留言。